马斯克:这个干不了,那个不可能,你就没机会了
FUTURE远见| 2023-10-07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设想改变人类地球未来,首推埃隆·马斯克。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丨北冥鱼
舵舟丨ID:duozhou001
他想到未来改变人类的几个领域:
1、可持续能源,他是特斯拉(Tesla)公司CEO和太阳城公司(SolarCity)董事会主席;
2、太空探索,他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CEO兼CTO;
3、互联网,他是移动支付鼻祖PayPal创始人;
4、人工智能,他是ChatGPT背后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的创始人;
5、超级高铁Hyperloop,目标运行速度为音速的一半;
6、人类基因编码重排,这个他暂时不能确定,而且他认为长生不老实际上并不利于人类,所以最终放弃了。
这是一位贴着很多个性化标签的企业家:工作狂、低情商、跨学科、跨领域、快速学习、完美主义、极度勤奋、抗压坚定、永不妥协、偏执刻薄、人格魅力……
这是一位人生故事线非常丰富的企业家:连续创业二十多年,经历多次崩溃边缘,与三个女人生育10个孩子,还有多位女友,绯闻不断。
最新人物传记《埃隆·马斯克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评价他说,「太阳系中最有趣的人」。
2021年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显示,马斯克身价升至1850亿美元,超越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成为世界首富。在成为世界首富后,马斯克在其社交平台上回复网友评论称:
这太奇怪了。
随即又跟评道:
好吧,该回去工作了。
今天世人感叹马斯克取得如此多的成就,但比起任何一位企业家,马斯克的管理比任何人面临的都要复杂,他的管理幅度不止6家不同领域的公司,而且链条纵深——产品设计、软件工程、制造、供应链、多家巨型工厂。
马斯克是怎么做到的?
目标管理!他是个目标管理极其到位的人。他的成功,是目标管理的成功。他不仅激进,更有超强的执行力。
管起目标,马斯克是个狠人。
他是一个目标极其明确的人,只要他看好的,他会一直努力,直到达到目标。他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了他实现遥不可及的目标的能力。
艾萨克森将马斯克采用的激进目标和策略视作特斯拉、SpaceX成功的必然,然而这既让马斯克的公司陷入危机,也让他成就非凡的事业。
这篇文章想搞明白一个问题——马斯克如何用目标管理,甚至是激进的目标管理,推动创新与进步,从而取得了一个个成功。
01 上大学是目标,但目的是什么?

童年时期的马斯克和他的父亲 | 图源:艾萨克森社交媒体
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不能毫无目的去工作、学习、生活。即使是生活中出去游玩,也要有明确的目的。
目标是方向,目的是意义,是企图心,是动机。
无论做任何事,马斯克一直试图弄清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
马斯克在14岁的时候陷入了意义危机,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在宇宙中是处于什么位置: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在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比如,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所有一切都是怎么回事?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万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得出的结论是真正重要的是去提出正确的问题。
最终他在一本书里得到了「天启」,即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本科幻小说成了少年马斯克的人生路标,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影响。
在微软推出Windows 95操作系统的1995年,马斯克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博士课程,那目的又是什么?马斯克说:
如果我们能够提高全世界的认知水平,并且做一些能扩大认知范围和规模的事情,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变得更加开明,这是真正唯一向前的道路,所以我决定攻读物理和商业,因为我认为要做到这许多事情,就必须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经济如何运作。
但在入学后的第2天,马斯克决定离开学校开始创业。上大学是目标,但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能想清楚了再来上大学?如果没想清楚,或想不清楚,那为什么要上大学呢?他说:
你不需要去上大学学东西,好么?现在基本上任何知识都可以免费获得,你想学的一切都可以免费学,学习完全不成问题。大学还有它的价值所在,就是考验一个人能否为某件事努力,包括面对那么多令人厌烦的作业,看你能不能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也许你想要与一群你的同龄人相处一段时光,而不是直接进入职场,所以我认为大学就是用来玩的,以及证明你能做这些杂务,但真的不是用来学习的。事实上,盖茨是非常聪明的人,他辍学了,乔布斯也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也辍学了,可见根本没必要上大学。
辍学后他与弟弟拿着硅谷的一个小集团的随机天使投资创办了Zip2公司,为新闻机构开发在线内容出版软件。
1999年,康柏电脑以3.07亿美元现金和3400万美元股票期权收购了Zip2公司,马斯克由此获利2200万美元,时年28岁。
2015年,经济学家钱颖一在采访特斯拉CEO马斯克的时候,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火箭技术如此尖端高深,您几乎是自学成才,这是为什么?」
马斯克说:「就是读了很多书。」
02 如果目标不是回收,SpaceX也不存在

前女友詹妮弗·格温拍的大学时期的马斯克 | 图源:马斯克社交媒体
马斯克创办SpaceX的时候,目标是想把人送上火星,所以要有火箭。他最开始到俄罗斯买,但是太贵。
众所周知,造火箭的成本是巨大的。一个航天飞机每次飞行的最后成本都高达10亿美元。
他开始追问:造火箭的高昂成本在哪里?
制造火箭的原材料是铝合金、钛合金、铜、碳纤维,但这些加起来只占火箭全部成本的2%,推进火箭的燃料成本更低,只占火箭成本的不到0.3%。
那发射火箭的最大成本在哪里?
马斯克发现,最大成本是火箭本身的制造成本,需要1万人9个月才能造一个火箭,火箭贵是因为火箭只能用一次,飞上天就爆炸了,然后再需要1万人9个月再造一个火箭。
火箭发射上天后爆炸,这是天经地义的,全世界的航天机构都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人类从有航天的那一天起,从来没有人质疑过。
马斯克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只能在火箭制造成本上下功夫。他开始质疑,我们人类用的每一种交通工具,比如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马车,都是可重复利用的,唯独火箭不是。
火箭能不能回收?对于一家刚刚蹒跚起步的私营太空公司来说,这是逼着他不得不考虑的生存问题。他说:
如今所有的火箭它们目前都不能重复使用,航天飞机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火箭可以重复利用,但是即便是航天飞机的主油箱也是每次用完就扔,而可以重复使用的零部件需要1万人的队伍花9个月的时间来再造,所以显然,这不是很理想。让火箭的底座回到陆地上,发射基地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做好下一次发射的准备。还有一个许多人没意识到的是,火箭燃料的成本,也就是推进物的成本,很低,和喷气式飞机差不多,推进物的成本大约是火箭成本的0.3%。所以我们可以让太空行程的成本改善大约100倍,只要你能做到重复利用火箭。所以为什么这很重要,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进入太空文明。
火箭回收可重复使用,这是包括NASA在内其他国家航天机构都没有实现过,甚至都不曾被列入计划选项。
这种航天技术领域的革新是以往航天公司不敢去做,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的。
马斯克并没有在原有的火箭上做改良式的微创新,而是回归到事情最原始的本身,从本质出发物理还原追究成本问题、解构成本、把成本结构做到10倍好。
他的火箭三次发射都失败了,数千万美元的投入化成爆炸后的大火球。
在连续三次失败后,马斯克通过互联网积累的财富所剩无几,仅能够再进行一次发射。
马斯克形容这是他「最接近崩溃的时刻」。
2008年9月28日,马斯克进行了背水一战的第四次发射,这次没有公司或军方愿意搭载火箭,所以火箭只搭载了一颗165公斤重的模拟载荷,马斯克说「这一切真的,非常黑暗」:
我们在点火时,已经一毛钱也没有了。如果第四次失败的话,绝对玩完。三连败已经够糟糕了,四连败的话,那就真没救了。
但第四次发射堪称完美。美国航天局告诉马斯克,你们赢得了15亿美元的合同。
这让SpaceX成为太空商业公司的标杆。
火箭回收及复用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不但颠覆了人类太空时代以来的火箭设计思路,更是让波音等传统航天公司坐立不安,被迫裁员节流。
马斯克在SpaceX对航天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勇于冒进,是来自于他深受 「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影响,回归到「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
「第一性原理」强调要从事物的基本原则出发,经过推理和推导,得出最基础的结论的方法。关于这,来自于马斯克最早的一个讲话:
不要随大流,我在想存在一种好的思维框架。那是物理学的东西,你知道,有点像第一原理推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也就是说,你不是通过类比推理,而是把事情缩减至其根本实质,归结到你能想象的最基本的事实上……你必须能够把那些问题「煮沸」才能从里面找出那些最基本的东西。
03 成本目标:毫无顾忌「砍一刀」
马斯克在经营旗下的几家公司时,只要遇到过高的成本,都会毫无顾忌地「砍一刀」。
他相信,只要成本目标管理到位,运营效率足够高,产品设计领先,他就能跑赢所有对手。
在制造火箭时,SpaceX需要一种能使发动机的喷管旋转的驱动器,一家供应商报价12万美元。
马斯克说这东西并不比车库门开关复杂多少,于是要求手下一名工程师以每个5000美元的成本把它造出来。
最后SpaceX的年轻工程师发现,洗车系统里用于混合清洗液的阀门改造后就可以与火箭燃料一起工作。
在SpaceX内部,马斯克普及了一个概念,叫「白痴指数」,也就是一个零部件的总成本与它的原材料成本的比值。
如果白痴指数很高,比如零部件成本1000美元,制作它的铝的成本只有100美元,那么很可能就是设计过于复杂或制造效率太低导致的。为此,马斯克说:
如果你做的东西白痴指数很高,那你就是个白痴。我们应该要求每一个人,将他们自己负责的零部件成本降低80%。如果他们不能,而其他人可以做到,他们应该走人。
2021年8月,马斯克解雇了猛禽发动机的设计负责人,只是因为在他的理想目标中,是将猛禽发动机的成本从200万美元降低到20万美元。
在SpaceX创业期间,马斯克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哲学,即著名的 「五步工作法」:
一是质疑每一项要求,
二是删除要求中能删除的部分和流程,
三是删减完后优化流程,
四是加快流程周转时间,
五是让流程自动化。
2002年,SpaceX 联合创始人托马斯·穆勒给马斯克一张发动机研发时间表,这已经缩短了一半,但马斯克要求再缩短一半。
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标,SpaceX前高管用永动机来描述当时的工作氛围,这台永动机依靠永不满足与永恒,希望结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动能来运转。
这就好比马斯克要求大家用一年时间造出一辆车,只用一缸油能从洛杉矶开到纽约,一年之后,准备将车开往纽约进行测试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辆车最多只能开到拉斯维加斯,但最后却真的开到了新墨西哥州,比人们的预期距离多了一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斯克对凡事都有极高的期待值。不论与谁相比,它都会让员工取得两倍于别人的业绩。
04 既然太贵是问题,目标就是越造越便宜
在马斯克脑中,一直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世界迟迟无法向电动化转型?
技术难题、充电网络、政府监管等等,都是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太贵。
明确了「便宜」是新能源汽车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具体的目标来实现这个目的。
所以,特斯拉的发展史,几乎就是「越造越便宜」的过程。
作为特斯拉的缔造者,马斯克对于成本控制有着信仰一般的执念。
Model 3的生产过程,屡次被一种叫「玻璃纤维条」的零件打断。马斯克问这些玻璃纤维条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工程团队告诉他,这是降噪团队要求的,目的是减少震动。于是马斯克打电话给降噪团队,降噪团队告诉他,这是工程团队要求的,目的是减少电池起火带来的风险。
马斯克命令团队做个对比,有无玻璃纤维条车内声音有无差别。答案是否定的。
「那就砍掉。」
内华达工厂在量产之初,做好电池包以后,会在电池包嵌入车辆的尖头上装一些小塑料帽。
马斯克问为什么要放这些塑料帽,员工告诉他是为了确保电池包的触点不会弯折。他又问:「谁规定的?」大家七嘴八舌地问来问去,最终没人说得出来是谁。
「那就删掉这项。」
事实证明,此后也从来没出现过触点弯折的问题。
特斯拉的底盘上有个零件叫「丁基胶补丁」。生产线经理说,这是车辆结构部门的规定。
马斯克于是叫来了该部门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告诉他,如果遭遇洪水,水位高于车辆底板,丁基胶补丁有助于防止底板过于潮湿。
「愚蠢而荒唐!这种洪水十年一遇。就算遇到了,底板垫早就湿了。」
一点也不顶用,于是丁基胶补丁也被拿掉了。
马斯克告诉他的员工:
干活的第一步就应该是质疑你接到的任务要求。因为所有要求或多或少都包含着愚蠢和错误的成分,所以一定要砍掉它们、砍掉它们、砍掉它们。
05 暴力裁员,目标是扭亏为盈

马斯克在 Twitter 会议室开了一瓶酒 | 图源:艾萨克森社交媒体
钢铁侠的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深渊。
在他看来,创业的过程,就是嚼着玻璃渣和凝视深渊的过程,「嚼着玻璃渣」是指主观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凝视深渊」是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会失败,可能90%甚至99%都会失败:
当你第一次创立公司时,会很乐观,一切都很好,然后开始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幸福感会逐渐下降,然后你将经历全世界的痛苦,就像是在吃玻璃和凝视深渊,这是常事,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会成功,曾经特斯拉也难言成功,甚至一度接近失败。失败必须成为一个选项,如果害怕失败,你将做出保守的决定,我曾经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所有资金投入一家公司,那样另一家公司一定会倒闭,或将资金平分,那么两个公司都有可能倒闭,那是我面临的最困难的选择,我选择将资金平分给两家公司,幸运的是它们都成功了。
SpaceX是深渊,刚刚走出困境,就迎来了特斯拉深渊。困境解除之后,特斯拉也终于把马斯克送到全球首富的宝座。
然而,他又面临了另一个深渊,那就是一波三折收购了Twitter。在收购Twiter半年内,裁掉了近90%的员工以及绝大部分管理层,只剩下1000名全职员工,接着第二步是简化和删除流程。
马斯克曾告诉投资者,他在最初向银行寻求资金时就计划对推特进行裁员,大幅缩减公司规模是执行扭亏为盈战略的第一步,该战略随后将涉及引进更高效的员工和创新。
马斯克在接手推特第一天,就把推特CEO、CTO、法律总顾问等4名高管原地解雇。紧接着,前CEO任期内提拔上位的多位高管,都被迫卷铺盖走人。他说:
当公司每天损失超过400万美元时,除了裁员我别无选择。
马斯克对推特的节流措施并不局限在裁员这一个举措上。他指示推特团队每年需节省高达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成本,目标是每天从服务器和云服务中节省150万至300万美元。
其中推特在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有一个服务器基地,每年需要支付超1亿美元。
马斯克希望将服务器搬到推特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其他设施中,从而省下这笔开支。
有一名经理用一种实事求是的语气说:「我们不可能在6~9个月内完成搬迁,萨克拉门托的服务器依然要为推特的巨大流量提供支撑。」
马斯克说:「你要做的就是把该死的服务器搬到波特兰去,我无法接受用时超过30天。」他停顿了一下,重新计算了一番,然后说:「只要找一家搬家公司,搬电脑用一周,插上电源用一周,总共两周,应该就差不多了。」
之后,马斯克亲自前往萨克拉门托,搬迁服务器。
服务商说:「你必须雇一个工程承包商用吸盘抬起地板面板,另一个承包商断开电缆和抗震杆。」
马斯克转头去找他的安保人员,借了一把小刀,用小刀掀开地板上的一个通风口,撬开了地板面板。然后他自己爬到服务器地板下面,用小刀撬开一个电控柜,拔下服务器插头,静观其变,结果平安无事,服务器已经可以移动了。
随后几天,马斯克和他不按常理出牌的团队没有将服务器机柜装入板条箱,也没裹上保护材料,就直接推了出去,然后用从商店买来的捆绑带把它们固定在卡车上。
马斯克的团队到纽约联合广场的苹果专卖店花2000美元买下店里所有的蓝牙跟踪设备AirTag,这样就能在运输途中对服务器进行定位追踪,随后又去家得宝花2500美元购买扳手、螺栓切割器、头灯及拧防震螺栓所需的工具。
数据中心的高管得知后,让马斯克的团队立刻停止行动。
马斯克给存储器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对方告诉他如果没有专家在场指导,服务器机柜是不可能搬走的。
负责人随后告诉他,有些地板承受的重量不能超过500磅,所以推着重量2000磅的服务器机柜走过会造成破坏。
马斯克回答说,服务器机柜有4个轮子,所以任何一点的压力都只有500磅。
数据中心建议使用的搬运公司每小时收费200美元,于是马斯克的团队成员在点评网站Yelp上找到了一家名为「倍贴心」的搬运公司,只需支付1/10的费用。
之后,马斯克的团队调用了该地所有可用的卡车,在三天内搬走了700多个服务器机柜。该数据中心此前的纪录是一个月最多搬走了30个。
06 目标瞄准月亮,结果可以是落到云彩
2001年成立SpaceX前夕,马斯克是一个经历两次创业、已经赚了2.5亿美元的30岁青年。
起初,马斯克只是希望为人类上火星出一份力,给NASA捐款。但他在检索NASA官网时得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信息,NASA并没有上火星的计划。
他只能自己打造可以飞往火星的火箭。
然而,他对火箭的认知多数来源于NASA官网的资料和刚买的教材,但他对太空有着赤子般的热爱,把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当作自己的事业。
Paypal前高管、后来成为风险投资人的里德·霍夫曼根本理解不了马斯克的行为。他劝告马斯克,这件事没有意义,他会是下一个因为狂妄自大而倾家荡产的蠢蛋。
对此,马斯克深以为然。他明白,除非以革命性的方式制造火箭,否则没希望。
他给自己挖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坑。这个坑足够大,他说:
我觉得我天生就是要坚持下去的,说不上什么原因,我的意思是,确实有时候事情不太顺利,这确实很令人沮丧,所以很难保持同样的热情,但我认为我们正在做的事对未来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成功,不清楚还有什么事情会成功,人们就会认为根本不应该去尝试这些事情,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要做任何必要的事情来坚持前行。
在Space X总部,有一张最显眼的流星海报,下面有一行字写着:「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梦想就能实现。但是它如果真的是一颗流星要撞向地球,就会毁掉所有的生命。那么,无论你想要什么,你都完蛋了。除非你的愿望就是被陨石砸死。」
在马斯克看来,伟大的梦想才能驱使企业做出伟大的产品,才能获得成功。
梦想应该是超越现有的局限和常规的,需要有一定的挑战和风险。梦想要远大,如果你的梦想没有吓到你,说明你做得不对。马斯克说过一句既震撼人心又特别浪漫的话,他说:
瞄准月亮,如果你失败了,至少可以落到云彩上面。
2023年4月20日,在得克萨斯州的星舰基地,星舰SN24首次飞行测试。SN24高近120米,其设计推力几乎是历史上任何火箭的两倍。
在这之前,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正在网上焦急地等待发射直播,然而鸽了。
对于第二次星舰首试,马斯克表示,「这是一枚非常复杂的巨型火箭的首次发射,我们会非常小心,如果我们看到任何让我们担心的事情,我们将推迟或终止发射。」
他不忘补充道,「如果我们真的发射了,我认为任何不导致发射台本身被摧毁的事情都是一种胜利。」
结果是,火箭在发射升空约2分40秒后出现故障,随后爆炸解体。全球媒体的所有报道,都说「发射以失败告终」。
然而,在SpaceX官方直播中,星舰爆炸瞬间,SpaceX办公室里的员工如释重负,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和掌声,其中一名员工甚至向他的同事喷洒了一瓶香槟。
马斯克最担心的问题不是试飞失败,而是星舰爆炸会炸毁发射台,因为那将要花一阶段时间来修复。
SpaceX提倡「快速失败,但学得更快」。
马斯克本人虽然被捕捉到了一瞬间的凝重表情,但很快便嘴角上扬,在随后的推特上发文祝贺试飞「成功」,并表示从中学到很多。
即使没有达到最高的目标,也可以获得一些成就和收获。
马斯克当即宣布,几个月之后,还要再进行一次试飞。
假如马斯克的目标是年底成功登陆火星,当到了年底进行评估时,发现他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但他却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发射和回收,大大降低了星际旅行的成本,而这项成绩在航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马斯克所理解的「善意的失败」,也是「高调的失败」。
07 这个干不了那个不可能,你就没机会了
马斯克用激进目标和策略来管理他的公司。实际上,尽管这些企业都没能达到马斯克制定的大多数时间表和目标,但还是打败了所有的同行。
这让马斯克的成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在豆瓣,有人这样评论马斯克简单又粗暴、冷漠又刻薄的管理风格:
马斯克有个新的想法→马斯克立即找人来做→新想法进展不顺利→马斯克入驻现场→马斯克开除员工→马斯克给出匪夷所思的期限→马斯克逼疯所有人→所有人振作起来→伟大的成功→马斯克感到沮丧和抑郁→马斯克找了个新的女人→马斯克生了新的孩子→马斯克有个新的想法。
然而,作为管理者,马斯克不想「做个好人」,他的一大原则就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不应该包括「被人喜欢」。
在艾萨克森笔下,马斯克是一位「风险成瘾」者。每当处于成功时刻,他似乎会感到不安,然后立刻制造出全新的戏剧性事件——发起一场狂飙运动,立即投入行动,再宣布一个最后期限,通常这个期限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毫无必要。
对马斯克说 「不可能」 的员工几乎都被他开除了。
面对很多「不可能」,马斯克的做法是:「如果常规思维无法完成一项任务,那么就有必要使用非常规的思维手段。」
用这种手段,当公司处在危机中,马斯克挖掘出了团队成员的潜能,也让公司抗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马斯克只想留下那些下决心做成事情的人,如果你老是摇头,说这个干不了、那个不可能,那你就没机会参加下次会议了。
正如他的朋友阿布拉斯说的,「这就是埃隆,不成功,便成仁,绝不放弃。」
极致的成功者,都有着极致的个性,比如偏执、另类、疯子。对于那些反对他的人,他会不遗余力地反击,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追求做正确事情的事实,比感觉做正确事情更重要。只要我们确信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即便存在批评、诉讼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去关心对正确事情的看法。
很多人评论起马斯克的为人、性格、做事风格头头是道,试图总结马斯克公司的企业文化,但这似乎很困难,从官方网站或公开资料很难总结出来,其实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但他很清楚自己和企业要的目标是什么,这不妨碍他缔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企业:
我没法确切地描述出SpaceX和特斯拉的企业文化,但我试着去把它看作信号与噪声的关系,信号就是把有用的事情做好,其余的一切都是噪声,所以我们要让大家专注于做有用的事,不用卷入那些两败俱伤的办公室政治中,我认为管理者的角色,基本上是要制定正确的战略,以及公司的前进方向,然后确保大家都在向这个方向前进,而员工的才能与机遇也能够最大化展现,然后如此循环下去。
参考资料:
《埃隆·马斯克传》,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孙思远、刘家琦译,中信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阿什利·万斯著,周恒星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
《马斯克最好的一面和最坏的一面如何交织在一起》,晚点LatePost
《什么都逃不过马斯克的「砍三刀」》,创业邦
《如果你正在经历地狱,那就继续走下去》,领教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