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 | 一旦能够直观本质,ChatGPT也就成了无用之物
FUTURE远见| 2023-02-13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FUTURE | 远见 雪兹 文
1 从ChatGPT说起
最近ChatGPT很火爆,有多火爆?只要稍微有点了解的都知道。为什么这么火爆?因为它将彻底颠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颠覆性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技术,也将远远超过任何人的估计,但这还不是ChatGPT的最大意义。
讨论ChatGPT的意义之前,我们先看下它为什么会有这种颠覆性。本质上,人类的知识是以公理化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所谓的公理化,其实就是搞一组假设,然后开始逻辑推理,从而构成一套体系。假设自然是有道理的,不能胡乱假设,但再有道理的假设,也不是真实本身,这就决定了理论的有限适用性。在理论不能适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办法,是另外搞一组假设,成立一套新的理论。于是,一组又一组的假设、一套又一套的理论,就构成了我们的知识体系。
说知识是基于假设的理论,有人可能不服气,我不上学、不学理论,难道我的知识也是理论?你不上学,那你吃饭吗?你端起碗的时候,把它叫作碗,这就是你的知识。但那碗明明是在时刻变化的,你用一个不变的「碗」来指代这时刻变化的对象,这是不是假设?「碗能盛饭」,这是不是理论?
又有人说,自然科学的确是公理化的集合,但人文科学的公理性则很不明显。人文科学的确不明显,但如果「碗能盛饭」就是理论,还有什么不是理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只是假设更多、理论更多,不象自然科学那样,用很少的假设就将全部知识组织起来而已。
还有人说,就算知识是公理化的集合,但情绪不是,绘画、音乐这些不是。情绪看起来的确与理论无关,但情绪是怎么流动的?从A情绪流动到B情绪的时候,你将A与B区分开来,与你将碗与饭区分开来有什么不同?你在创作的时候,是在创作着A与B的流动,这与用碗盛饭的流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所以你看,人类的知识的确是公理化的体系。由于知识是公理化的,因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体系,就可以作出合适的回答。这样,问题就变成了怎样选取合适的体系。
合适不合适有什么标准呢?一个合理的办法是按照领域领袖的习惯来选取,这样的回答就是与权威人士的回答一致。如果有多个权威,则可以给他们赋权后进行综合。原则上,在面对特定问题的时候,可以对每个人或每种体系都赋权并进行综合,这样就是综合了全人类的智慧。当然,这个赋值的过程不能手工进行,只能让机器在学习中完成。至于怎么完成,就是AI学家的事了。这些事的结果,就是ChatGPT。
上面这一大段想说的是,由于人类的知识是以公理化的方式组织的,因而机器可以通过学习,综合全人类的智慧,就所面对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回答,这就是ChatGPT、其实也是任何人工智能的实质。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想要超越人工智能,看起来只能是尝试构建新的公理体系,就象爱因斯坦对牛顿做的那样。但即使我们千辛万苦搞出了新的体系,计算机立刻就能学会,并且比我们用得更好,那样我们就只能是帮助AI进化,而永远不可能超越。更何况,没有人能够保证,AI不会自己搞出新的公理体系,到了那一天,我们就连这最后一丝希望,也将彻底破灭。实际上,数据驱动的本质就是基于数据建立公理化的体系,也就是说,搞公理体系这件事,AI已经在做了。正是因为它搞的体系超出了我们之前的体系,所以我们才理解不了它,不知道它是怎样做出这样聪明的选择的。
说到这里,我们的结论是,人类已经被AI超越,而且永远不可能追上,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是以公理化的方式来形成认知。换句话说,只要是以公理化的方式形成认知,机器对人的超越就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有没有非公理化的认知方式呢?这看起来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上是有的。不过,在讨论非公理化的认知方式之前,不妨先看看继续公理化认知的后果。
由于AI在智力上对人类的超越,未来必然会有大量失业,无论你是做什么的,有多高的智力、多大的创造性。之前机器已经让体力劳动者失业,很快AI就会让脑力劳动者失业。但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失业问题,因为当机器代替人类成为生产的主体后,人类完全可以从劳动中脱离出来,开始享受生活。但问题在于,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是不就是理想的人生?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曾经有科学家用小鼠进行实验,称为25号宇宙实验。实验的结果是,小鼠在经历初期的幸福后,不久就陷入抑郁、消极、厌世,拒绝育儿乃至交配,种群的数量先是急剧增长,然后迅速衰落,最后完全灭绝。
现在的我们,或者为了生计、或者为了梦想、或者为了国家需要而辛勤劳作,当AI代替人类的时候,生存将不再是奋斗的理由,国家即使形式上存在,实质上也可能失去意义,我们甚至连梦想也无需去想,因为无论你想的是什么,都必然是公理化的结果,而AI已远远将你抛在身后,使得这梦想看起来无比可笑而无需去想。换句话说,未来的我们虽然衣食无忧,但所有现在使我们的人生看起来有意义的,届时都将无法继续,因此,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于哪里,将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唯一问题。而这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答,则25号宇宙实验的结果,也将是我们的结果。
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如果继续公理化的认知,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你连梦想都无需去想。这样,问题就回到了寻找非公理化的认知方式上。
这方式是什么?对于习惯了公理化认知的我们,这方式必然是离经叛道、匪夷所思的,即使说出来,也没有人能够相信,而说出这方式的人,就或者被认为是傻子,或者被认为是疯子。因此,如果仍然对此保持期待,就请保持开放。可以保证的是,这方式已经存在,如果你去寻找,是可以找到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清ChatGPT的真正意义了。在它出现之前,没有人能够想到,人类最可能的灭亡方式,竟然是因为所有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而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世世代代千辛万苦地追求幸福,原来却是在向死亡迈进,而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不过是因为自己的认知方式是公理化的。
因此,ChatGPT的最大意义,不是在于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也不在于对人类智力的巨大超越,而是在于将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去思考,而其最根本、最积极的意义,则是迫使我们放弃公理化的认知方式,开始寻找非公理化的认知。
2 非公理化的认知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我们的认知一直是公理化的,这种认知方式的结果,是人类正在被AI超越。这超越虽然让人恐慌,但紧接着就有巨大好处,即不但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而且也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我们得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人类千万年来的梦想,突然就要实现了,这可真是出人意料!但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在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的终极问题竟然是人生的意义,而在公理化的认知方式下,这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其结果就是,初期的无忧无虑之后,紧接着就是种族的灭绝。在公理化认知的道路上,我们欢呼着自己的每一次胜利,以为是在向幸福迈进,但幸福之后,紧跟着的却是人类的灭亡。原来我们的每一次欢呼,都是在欢呼着自己的灭亡,而我们进步得越快,也就离灭亡越近,这可真令人五味杂陈!
我们得感谢ChatGPT,因为它使我们意识到,公理化的认知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实是一条不归之路,它以幸福的名义诱惑着我们,却在幸福之后使我们灭亡。现在,这「幸福」的一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找到非公理化的认知方式。
什么是非公理化的认知方式呢?从字面上,非公理化就是非假设化,也就是否定一切假设。假设嘛,本来就是假的,否定自然无妨。但否定之后怎么办?有人说,既然公理化就是假设化,那非公理化就是不去假设。我们只要脑子一动,自然就开始假设,于是这些人的解决办法,是让大脑越转越慢以至停止运转,称之为禅定。这种状态下的人,的确是停止公理化了,但你还在「知」吗?不管是公理化的认知还是非公理化的认知,你得能知才行,所比的只是看谁知得更好。木头一样地定着,生与死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傻定,谁愿意谁定!
哲学有一对基本概念,是现象与本质。我们知道,本质决定现象,但人只能看见现象,看不到本质。正是因为看不到本质,所以我们才去假设,才去公理化。假如能够直观到本质,自然就无需假设、无需公理化。因此,非公理化的认知,就是能够直观本质的认知。公理化的认知只见现象,非公理化的认知直观本质,这就是两者的最根本区别。而寻找非公理化的认知,就是完成从只见现象到直观本质的跨越。
直观本质?这词倒是新鲜!这可能吗?我倒要看看你怎么跨越?
无论是想跨越的还是不想跨越的,都只能从眼前的现象起步,也就是说,首先得弄清这眼前的现象从哪里来。对于现象从哪里来,在公理化的认知下,我们自然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但现在要非公理化了,如果还是和公理化的认知同样解释,那两者就没有任何差别。因此,非公理化的认知必然会对面前现象的来源给出全新的解释。新到什么程度呢?一定是匪夷所思、彻底颠覆,从根本上挑战我们原有认知的。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了,但是这里要先给个警告。人类虽然总是自许高明,但其实大可未必。对于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小则怒目视之,大则灭而后快。布鲁诺不过说了个太阳中心论,就被地球中心论者活活烧死。泽连斯基要加入欧盟,普京就上去一顿胖揍。从睚眦小事到国家间的战争,这世界上的一切争斗,说到底都是因为意见不一。现在非公理化的认知要来一个与所有公理化认知不同的意见,这简直就是与全天下为敌了,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吗?
因此,本文写到这里,必须按下暂停键。对于喜欢公理化认知的,AI请继续,失业请继续,无忧无虑和种族灭绝也请继续,因为,这本就是你们的选择。如果愿意放下成见,继续寻找非公理化认知的,可以继续阅读。
3 现实与梦境的区别
我们看着眼前的现象,知道它必定由本质产生,但本质是什么呢?因为看不见,所以只好去猜。例如,看着面前的白色,猜测背后有个存在,是它使我们看到白色,于是给这存在起名叫碗。但是注意,这存在是我们猜的,从没有人真的见过。我们猜测现象背后有存在,但事实上,完全不需要「存在」,现象也可以产生。这样的情形有很多,最典型的是做梦。因此,如果坚持现象背后必须有存在,那就必须找出现实与梦境的区别。这区别你能找到吗?
也许你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但已知的是,庄子没能找到,因为庄子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其实,你是没有办法找到的,因为无论是现实还是梦中,你所能找到的,都同样只是现象。
图源:网络
在找不到区别的情况下,顽固地坚持现象背后有「存在」存在,是蛮不讲理的。因此,不妨尝试抛弃这多余的假设,而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即现实与梦境同样,在现象的背后没有存在,这样,所有的现象就都是由心产生的幻觉,或者也可以说,我们活在梦中。
到了这里,你一定极其震惊,心里有一万个不同意。但这恰恰表明,我们可能走在正确的路上。因为所有的不同意,都是之前公理化认知的结果。因此,请稳稳心神,或许这样还可以继续寻找之路。
4 从不可能到可能
公理化的认知是只能看见现象的认知,非公理化的认知是直观本质的认知。我们睁开眼就是现象,要透过现象直观本质,这看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在公理化的认知方式下,所有的不可能,只是在特定假设下的不可能,假如换一组假设,原来的不可能就往往成为可能。
对于这种事,科学家是最有经验的。例如,在牛顿的世界,光是直射的,不可能弯曲,但在爱因斯坦的世界,光就可以弯曲,不但爱因斯坦,超材料也可以让光弯曲,甚至象水一样流动。光的弯曲是怎样从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不过是因为我们换了一个视角、换了一组假设、换了一种公理化的体系。
目前的我们,当然还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当然还是公理化的认知方式,但就是在公理化的认知方式下,我们要寻找一种新的公理化体系,使得直观本质从不可能变成可能。假如能够找到这种体系,我们就可能从只见现象走到直观本质,从公理化的认知走到非公理化的认知。
我能写出这文章,你能看到这文章,都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因此,我们首先可以肯定意识的存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在不在另说,思肯定是在的,也就是意识肯定是在的。即使有人说意识不存在,说出这句话的,仍然是意识。因此,意识的存在性是不可否认的。意识其实就是心的活动,或者说意识就是心的异名,肯定意识的存在,也就是肯定心的存在。这样,在新的公理化体系中,我们就建立了第一个假设,即心的存在性。
新体系的假设与其它体系的假设有什么不同呢?在其它体系中,假设只是假设,因而是可以被否定的。当有新的体系出现后,旧的假设就会被新的假设所取代。例如牛顿说时空是平直的,这假设就被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假设所取代。爱因斯坦的假设就不可取代吗?当然不是,否则科学就不再能发展了。但我们所建立的假设不同,无论是牛顿、爱因斯坦、还是之前之后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意识的存在性、心的存在性,也就是说,在我们正在建立的公理化体系中,给出的假设是不可否认、不可取代、恒常成立的,这就使得我们的体系有成为真理的潜质,而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从而从所有公理化体系中突出出来。
5 唯一的假设
有了心的存在性假设后,我们还需要其它假设吗?不,我们不需要了。这就是我们唯一的假设!
这假设有什么用?记得我们出发的地方,是寻找现象的来源。现在我们就要基于这个假设,来解释现象的来源。
现象从哪里来呢?现象当然是意识活动的结果,意识开始活动,现象就开始出现,意识停止活动,现象随之消失。这样,我们就建立了第一个推论,「现象是意识(心)活动的结果」。注意,特别注意,在这个推论中,只有心和现象,没有两者之外的其它存在!也就是说,现象的产生,只是基于心或意识的活动,根本不需要在现象的背后、在心之外,仍然有其它「存在」存在。
这样说符合事实吗?我们知道,对于做梦的情形,现象的确是由心独立产生的,但对于所谓的「现实」,是否仍然如此?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梳理下我们面临的状况:
(一)已有的假设是心的存在性,但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因为它是无可否认的;
(二)已知心可以独立产生现象;
(三)我们假设在现象的背后有「存在」存在,但从来没有人见过这所谓的「存在」,然后我们说,现象的产生是心作用于「存在」的结果。
很显然,对于无可否认的心或意识,它本就可以独立产生现象,但我们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强行在心外安立了一个所谓的「存在」,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公理体系,用以解释现象的来源。按照「奥卡姆剃刀」的原则,这个心外「存在」的假设显然是多余的,是应该去掉的。
这样,我们所建立的全新公理体系就是,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象是心活动的结果。这个表述的等价表述是,在心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存在。
6 直观本质
非公理化的认知方式要直观本质,什么是本质呢?根据新的公理体系,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因此,直观本质就是直观心及心的运转。谁的心呢?每个人的心。
直观本质有什么用?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由于没有办法看到本质,所以才不得不各种假设、各种公理化,因此才被AI超越。一旦能够直观本质,这些假设、公理化就都不再需要了,而AI也就成了无用之物。我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也是因为我们只能在公理化里打转,一旦能够直观本质,人生的意义自然也就显现出来。那么,怎样才能直观呢?
新体系说,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象是心运转的结果。这样,真实世界的图景就是,一颗一颗的心存在着,这些心在活动过程中,各自给自己呈现出现象。
由于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因而我们有第二个推论,即见闻觉知是心的功能。我们以为是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眼睛、耳朵只是心呈现的现象,不是真实存在。否则的话,张飞晚上睁眼睡觉,就应该发现来杀他的刺客。
既然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心又可以见闻觉知,那么这心就应该可以见到其它的心,也就是可以见到真实、见到本质。那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心用假象将自己蒙蔽了。假象是什么?就是我们见到的现象。这里将现象等同于假象,是因为相对于本质,现象本就是虚假的。
这蒙蔽心的现象是哪里来的呢?就是由心自己产生的,是心自己活动的结果。因此,假如能够找到某种方式,改变心的活动,使其不再产生假象,那时我们就可以见到真实、见到本质。因此,要想直观本质,或者说完成从只见现象到直观本质的跨越,就是要找到某种方式,改变心的活动,使其不再产生假象。
这新的体系果然有力,旧体系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眼看就要找到实现的路径了。
7 跨越之路
想要找到改变心活动的方式,使心不再生起假象,得先知道现在的心是通过怎样的活动而生起假象的。
我们说,结构决定功能,或者存在决定作用,知道心里都有哪些东西存在,就有可能知道心怎样生起假象。心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存在呢?没有别的,就只是记忆。
对于记忆,我们知道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重现。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什么夜有所梦呢?因为白天这心通过「思」,留下了相关的记忆,这些记忆重现起来,就有了梦境。当然,重现的场景不是之前记忆的完全重复,而是有所区别。为什么有所区别呢?我们推测,是因为在新的记忆进入心中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大量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既然存在,就必定要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呢?就是与新的记忆互相作用,重新组合出一个场景,并将它显现出来。
由于我们只能看见现象,看不见心,因此,记忆在心中的具体运动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梦境是由记忆生起的。既然梦境是由记忆生起,那么所谓的「现实」,当然也是由记忆生起。这样就有了第三个推论,即现象是记忆的「重现」。重现一词容易引起误解,我们用现行一词来取代它。「现」是显现,「行」是运行,表示现象总是在不停变化之中。
说到这里,我们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懂得了现象为什么总是在不停变化,而且永不重复。为什么不停变化呢?因为记忆在不停现行。为什么永不重复呢?因为我们不断往心里存入新的记忆。
存入什么记忆?就是关于现象的记忆。这样,我们不但有了关于现象的意外收获,而且对于心的运行图景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就是现象生成记忆、记忆生起现行,就这样往复运动,构成一个持续的循环。
这循环看起来是封闭的、不可打破的,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只能看到假象,但实际上并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对于往心中存入什么样的记忆,我们是有主动权的。这主动权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你可以存「1+1=2」、也可以存「1+1=3」,可以喜欢一个对象、也可以讨厌它,可以存旧的公理体系、也可以存新的公理体系。由于现象是记忆的现行,而对于存入记忆我们拥有主动性,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选择存入特定的记忆,来改变未来的现行,以至于使假象终止显现。
8 特殊的记忆
什么样的记忆是能够让假象终止显现的记忆呢?我们依然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中寻找线索。白天留的记忆很多,但只是那些你最看重的,才在晚上生起梦境。至于那些你根本不在乎的事,对你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提示我们,设法留下对现象无所谓的记忆,是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如果把记忆看作一个无穷维的向量,不同的维度指向不同的场景,维度的权重表示该场景在未来重现的相似度和时间性,则零维记忆将是不参与重现的。
零维记忆虽然不参与重现,但并不是不存在。作为一种存在,它必然要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呢?假如把心想象为一个无限延伸的平面,而记忆就像是平面上的晶格,则零维记忆的存在,会将其前后左右非零维记忆晶格间的联系打断,使它们难以建立起相互间的联系,从而难以组合出假象。这样,当零维记忆越存越多的时候,假象的生起就越来越困难,终有一天就会停止。到了那时,心就不再被假象遮蔽,而开始直观本质。
用零维记忆来打断假象的显现,这终究是我们的猜测,它到底是否可行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有人已经用这种办法,成功地完成了从只见现象到直观本质的跨越。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而且也进一步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新公理体系,是的确成立的。
这里我们不妨对新旧两种公理体系作以简单对比:新体系所基于的假设,是无可否认的存在;对于这无可否认的存在,旧体系则是常常忽视的。新体系在意识的存在性之外,没有附加任何假设;旧体系则总是不断提出一组又一组的假设。旧体系坚持现象背后有「存在」存在;新体系则放弃了这种毫无根据的假设。坚持现象背后有「存在」存在的,从来不曾有人见过这所谓的「存在」;否认现象背后有「存在」存在的,却有人实实在在地直观到了心的存在,同时也确认了心外并没有其它的「存在」。在旧体系中打转的,正在被AI所超越;在新体系中前进的,则走向对本质的直观。被AI超越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直观本质的,则获得了终极的自由。
为什么直观本质就可以自由?因为直观本质就离开了现象世界,我们在现象世界所受到的束缚,对于他们都不再存在。心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当现象消失的时候,心就获得了自由。说到这里,人生的意义也就自然显现了。这意义是什么?就是离开现象世界,进入真实世界,而实现的路径,就是不断积累零维记忆。
9 真理的力量
积累零维记忆就可以走出现象世界,进入真实世界,那么,什么是零维记忆,这记忆又该怎么积累呢?
在公理化的认知方式下,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可以看作是现量和比量的综合。「量」指量度,也就是心去认知。现量是指不需要思考而现前形成的直接认知,也就是现象。比量是指要通过比较等思考活动而形成的认知,其实就是公理化。
在旧的公理化体系中,我们默认现象的背后有「存在」存在,甚至直接把现象当作真实,这样留下的记忆,就现行出一个让你感觉真真切切、不容怀疑的现象世界。假如我们用新的公理化体系进行认知,去留下现象背后没有「存在」、所有现象只是记忆现行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就是打断现象显现的记忆,也就是所谓的零维记忆。因此,积累零维记忆的方法,就是坚持用新的公理化体系来进行认知。
同样都是公理化的认知,为什么新体系就可以打断现象显现,而旧体系就不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新体系的公理化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公理化,而旧体系不是。换句话说,新体系说的是真理,而旧体系不是。正是因为新体系是真理,所以它才有这样的力量,可以将假象驱散。旧体系在假象中打转,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是人类还是AI,转来转去的结果,都只是假象的继续,人生的迷茫。
10 新旧体系的融合及礼包
有了新体系,旧体系是不是就可以完全抛弃了呢?并不是的,因为走出现象世界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得要吃饭、要干活,要进行比量的认知。看到面前白色的时候,我们还是得叫它碗,还是得拿它盛饭。只不过现在我们在盛饭的时候,知道碗和饭的背后,只是记忆的现行、现象的流动,而不再象以前一样,把碗和饭当作真实。这样,就相当于把新体系嫁接在了旧体系上,也相当于用新体系修正了旧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或者说新旧两种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合二为一,共同为我们完成由现象世界到真实世界的转换服务。
因此,AI还是要继续,科学还是要发展,只不过现在的发展,是知道真相的发展,气定神闲的发展,因为我们知道,就这样发展着、发展着,我们就离开了现象世界,走入了真实世界,因而既不会为新现象的不解而苦闷,也不会为新理论的提出而狂喜。
现在的我们知道,现象的呈现是记忆的现行,由于记忆的随意性,任何现象都不足为怪。碰到新现象的时候,给出新的假设、提出新的理论就是了。而之前所有的理论,无论是怎样的不可撼动,都不再对我们构成束缚,因为现象世界的所谓规律,只是心中记忆运行的某种对应,并不因为我们成立了某个理论,记忆就一定要按这理论去运行,无论它是多么伟大、多么经得起考验。
这样看来,许多之前所不解的难题,也都原则上有了答案。例如熵为什么一定增加,时间为什么是单向的,这其中的原因,不过是因为记忆时刻在更新、在改变,所以现象永不重复,时间只能向前,而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就此成立了。不仅是熵增定律和时间的单向性,就连无人可解的双缝干涉、量子纠缠,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在这个思路下,也都顺理成章了。为什么顺理成章?因为之前的记忆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它就这样显现,就象现在我们这样记忆,今后它也就这样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