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引力波探测前沿科学基地在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研究成果
FUTURE远见| 2022-05-07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20世纪60年代,「黑洞」一词的发明者、物理学的超级英雄约翰·惠勒(John Wheeler)和黑洞热力学的巨擘雅各布·贝肯斯坦(Jacob Bekenstein)提出「黑洞无毛」定理,认为孤立黑洞形成之后,只有三个可观测量——质量、角动量和电荷,它们唯一确定黑洞的特征。被黑洞吞噬的东西只对这三个参量有贡献,其他一切信息(犹如「毛发」)都束缚在黑洞内,无法被黑洞外部观测到。享有国际盛誉的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70年代给出了黑洞无毛定理的数学证明。
「黑洞无毛」的观点在近年遭到了有力挑战。根据量子力学,黑洞应该具有丰富的特征。如霍金等人讨论了黑洞可能的「量子毛」或者「软毛」。即使只考虑经典物理,在超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中黑洞「长毛」的可能性也备受关注。黑洞究竟能否长毛?如果能的话如何长毛?毛长在哪儿?长毛的过程会诱发哪些物理现象?这些都是物理学家们长期探索的国际上最前沿、最基本的科学问题。
本次上海引力波探测前沿科学基地带领的中国团队不但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黑洞「长毛」机制,给出了长毛的动力学过程,而且在该过程中发现了一类奇妙的「动力学临界现象」。该成果是国内研究团队在基础物理前沿理论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该研究考虑了麦克斯韦电磁场和标量场非最小耦合的引力物理模型,发现尽管「无毛」黑洞在标量场的线性扰动下稳定,但在部分参数空间内,非线性不稳定性会导致黑洞视界外的标量场从无到有最终饱和,形成稳定的「带毛」黑洞。研究还揭示了长毛过程中的临界现象。接近临界时,动力学会出现「吸引子」解,无毛黑洞趋于不稳定的「临界」带毛黑洞,持续一段时间后系统会最终演化成稳定的无毛或者带毛黑洞。临界黑洞的持续时间、标度规律都被一一解释说明。
该研究独创性地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寻找「带毛」黑洞,首次发现黑洞「长毛」过程中的普适临界现象。此研究提供的孤立黑洞吸积标量场,从无毛黑洞变成带毛黑洞的物理过程,为引力波探测及事件视界望远镜观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黑洞物理观测信号源,对黑洞物理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链接: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8.161105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www.futureyuanjian.com/wp-content/themes/future/single-news.php on line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