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专家观点
原创
FUTURE远见| 2020-12-16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科学不分国界
在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冲击、部分国家单边主义抬头、政治关系不稳定的大背景下,本届论坛上提到最多的一个观点就是“合作”。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这次排除万难来到上海,经过了14天的隔离,在10月30日为论坛做开幕演讲。
罗杰·科恩伯格首先表达了对中国抗疫成果的肯定。他提到,在如今的世界大背景之下,几乎所有的国际会议都只能推迟甚至取消,但上海可以举办一场如此盛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论坛,要归功于中国的抗疫成果和上海市的努力。
论坛上,几乎所有顶尖科学家的演讲中关键词都包含“携手合作”。疫情在全球大爆发以来,各国科学家都在奋力攻关以寻求战胜新冠病毒的方法。治疗、药物、疫苗、防控等多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国科学家及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和交流共享。
在“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题会议上,钟南山院士接受组委会邀请,发表了视频演讲。钟南山表示,科学家有国籍,但科学没有国界。他说到,今年全球的科学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为拯救生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全球各国同行都在努力推进各项病毒检测、疾病防治、疫苗研发,这些都是告慰牺牲者最好的方式。钟南山还补充到,在这几个月里我们一直见证着各种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的卓越工作,也相信任何国家的科学事业,尤其在基础科学的领域,最终一定是以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
聚焦最新科研成果,分享无数有趣新知
莫比乌斯论坛从开幕到闭幕贯穿了整个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参会科学家们可以在这个论坛上开放讨论,10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在此进行思想交锋,头脑风暴。
莫比乌斯论坛上的专家观点引人深思,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费林加提到,未来将纳米技术运用到人体上是非常有可能的。“千年后,或许每个人类都变成了‘生化人’,人造的义肢替代了人体的器官。人们可能会觉得有点恐怖,但未来纳米技术或许就会运用到人体上,建造微型的机器,帮助人类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如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什么不通过植入芯片来激活某种功能,或者安装一个小马达在行走时提供帮助呢?”
2013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汉斯·克莱夫斯则谈到,干细胞学家、发育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等正在寻求跨学科合作的可能,并力求改变类器官的功能。过去几年间,类器官正在迅速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工具之一,这些微型的组织和器官在各种层面上都能和真实的器官相对应。他表示,在这样跨界的通力合作下,新一代的类器官将来或许能像机体真正的组织那样生长并发挥功能,协助解决癌症等人类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
已研发出多款新冠疫苗,期盼明年年底前打败疫情
本届论坛上,绕不过的话题自然是新冠疫情,很多科学家都带来了关于疫情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前,全球范围内进入三期临床的新冠疫苗都是用来预防新冠病毒的,然而在感染病毒后用于治疗的特效药方面依然还是空白。不过,2015年阿尔巴尼亚医学奖得主谢晓亮带来了好消息,他的团队利用最新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找到了一批新冠病毒优质中和抗体。现阶段,谢晓亮团队正在中国、澳大利亚推进临床试验,一期的健康志愿者试验即将结束,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试验也即将开始。他表示,目前所有动物实验都证明中和抗体是有效的。
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病毒学家哈维·阿尔特赞扬了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反应,并且表示新冠疫苗预计在明年会大规模面向公众使用,到时或许可以完全战胜疫情。
国界阻挡不了科学的边界,在全球面临空前挑战的情况下,科学家们的砥砺前行让每个人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相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极大助力视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科学进步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