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大学校长们都提了些啥?
FUTURE远见| 2021-03-12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部省共建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同时,乔旭还建议加大投入力度,建议国家应急管理部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经费,在师资引育、学科建设、产教融合、配备科研等办学条件上给予支持。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原副校长姜耀东:适时组 (筹) 建国家应急管理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建议微调高考时间至 6 月第一个周末
目前,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 6 月的 7 日和 8 日,这几个数连起来,被戏称为 「录取吧」。不过,吴仁彪和其他经历过孩子高考的家长一样有了新的体会。他说,如果 6 月 7 日、8 日不是周末,很多考生家长会请假专门陪孩子参加高考,另外如果考点离考生家较远,由于担心堵车耽误考试,家长一般会在考点附近住酒店,这无疑会增加考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为了保证广大考生能按时参加考试,城市一般会采取交通管制措施,这会给其他市民的出行带来困扰。此外,考点所在学校其他低年级学生在高考这几天都会放假,但其实学期并未结束,这就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因此吴仁彪建议,以人为本,把高考时间微调到 6 月的第一个周末,而非固定的 7 日、8 日,以上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且,由于时间调整幅度较小,且调整后的时间事先完全可知,不会给考务和后续录取工作带来太多变化。
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优化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布局
宋纯鹏建议,要统筹谋划高等医学教育协调发展,有关部门将优化配置优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推进医学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政策谋划,出台实施相关政策举措,对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投入力度,给予足够的政策空间,帮助其尽快补齐高等医学教育短板。
宋纯鹏表示,还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方 「双一流」 建设高校医学学科发展。支持中西部地方 「双一流」 高校利用多学科优势,整合当地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快速发展医学学科,并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批、医学科研平台布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国家医学有关研究平台和重大课题,提升区域疑难危重病诊疗水平,加快推进形成国家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建设。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加快打造 「一省一标杆」 的地方师范大学
「建议集中优势资源,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就为各地遴选出 1-2 所基础较好的师范院校,支持其建设标杆地方师范院校,全面打造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 赵国祥表示,希望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尽可能地统筹资源,切实加大对标杆地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实现包括国家级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等在内的重大举措全覆盖,为教师教育振兴提供充分保障。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进一步加强地方院校 「双一流」 建设
熊思东认为,首轮 「双一流」 建设实现了预期目标,入选高校的综合实力、整体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等有较大提升。「但因高校身份属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问题,首轮‘双一流’特别是入选的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熊思东建议:一是加大对地方高校 「双一流」 建设的宏观统筹和指导。二是推进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调整和落实。三是加大中央与地方投入。四是建立 「双一流」 建设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积极推进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
基层是大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国情的最好课堂,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为基层输送人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关注和带来的重点提案是积极推进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
施大宁表示,目前,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渠道不够通畅,对基层岗位就业信息的知晓度不够,部分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印象仍停留在 "压力大、工资低、出路少" 上。为此,他建议,应当从思想教育、畅通信息渠道、顶层设计、加强实践等多方面来推进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政府、高校等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意愿度。同时,政府、高校、基层等要联合设立就业信息沟通云平台,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倡导 「新师范」,教师培养本硕一体化;建议大学 「挤水课、建金课」;体育进高考
「有新文科、新工科,我们现在倡导新师范。」 戴立益建议,以新师范构筑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探索 「4+2」 培养模式,实现对教师人才的本硕一体化培养。探索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智能教育、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等三段相互独立又贯通一体的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
他还对大学阶段出现的 「水课」 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我的主要观点是,小学、中学考试少一点,作业少一点;大学的日常学习倒是可以多考考,过程评价多一些。」 他注意到,目前不少大学仍然存在 「因人设课」 的问题,有的教师日常花大力气在科研上,上课就 「特别水」—— 内容陈旧、拖沓、低浅,对课堂教学管理宽松,对学生学习要求放任。戴立益认为,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个人、学校和国家的不负责。相比中小学,他觉得大学反而应该再多一些有挑战、有难度、有深度的 「金课」。
戴立益去年就提出 「体育进高考」 相关提案。今年,他将更加重点关注体育要不要进高考、如何进高考、进了以后怎么考的问题。「应有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双重考虑,是一种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 戴立益注意到,体育进中考后,一些培训机构伺机推出体育应试类培训,但他认为,这种应试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体育中考、高考指挥棒导向的逐步明确,能引起全民对体育的重视。」 他还认为,「体育进高考不是‘为高考’,而是让学生兼得提高身体素质与享受乐趣。」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促进内地香港高等教育双向互补合作;尽快落实和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李清泉建议,在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粤港澳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 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内地高校在香港设立办学机构。「这有利于打造内地高校引进国际人才新通道,打造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把内地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在香港转化,服务香港产业转型发展。」
李清泉也指出,「内地与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客观存在制度上的差异与壁垒,内地高校在港设立办学机构无疑存在错综复杂的认识问题和法律政策问题。为此,需要有人先行先试。」 而深圳大学作为离香港最近的内地高校,愿意充当这一角色。据了解,目前深圳大学正在研究在香港设立办学机构。
李清泉表示:「扩大在深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推进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创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内在需要。」
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中,李清泉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出台有力措施,支持深圳尽快开展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试点试验示范,加强对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化制度化支持。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宜加快在海洋领域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今年我会带一份关于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上两会。」 为做好中山大学 「十四五」 规划,罗俊从 2020 年 4 月就开启了全校范围内新一轮密集调研,在调研中,罗俊多次询问关于海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情况。
「我们国家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海洋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罗俊代表介绍,全国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 258 家,其中工程、生物、医学占据半壁江山,国家战略需求紧迫的海洋科学、空间科学、材料、新能源总和还不足 1/4,而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 8 个,且没有在海洋灾害研究与防治领域有所布局。罗俊说,既要充分利用广东的区域优势,也要充分重视海洋灾害的长期威胁,回应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增长的科教支撑需求,建议国家在广东布局海洋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