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校史 | 成都理工大学,首发Nature!

FUTURE远见| 2023-06-05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北京时间 2023 年 5 月 31 日,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李超教授研究团队在 Nature 发表文章「Uncovering the Ediacaran phosphorus cycle」(解密埃迪卡拉纪磷循环)。据悉,这是成都理工大学建校 67 年以来首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实现了历史突破。

李超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领导了此项研究。李超教授和 Matt Dodd 博士(成都理工大学柔性引进客座教授,李超教授前博士后)设计了此项研究。Matt Dodd 博士、张子虎博士(成都理工大学)、程猛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和谷昊东博士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了实验分析。石炜博士(成都理工大学)和 Ben Mills 副教授(英国利兹大学)开展了模型分析。李超教授、 Timothy Lyons 教授(加州大学河滨分校)、Dalton Hardisty 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东兰辛分校)、Sean Loyd 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Malcolm Wallace 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Ashleigh Hood 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Kelsey Lamothe 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程猛研究员和谷昊东博士生提供了样品和开展了野外工作。Simon Poulton 教授(英国利兹大学)提供了分析帮助。Matt Dodd 博士、李超教授和石炜博士撰写了稿件并得到了全体共同作者讨论和帮助。

该成果利用自研技术重建了地球地质历史关键期埃迪卡拉纪(又称「震旦纪」)古海洋生命营养元素磷含量波动,发现了早期缺氧海洋磷含量波动和海洋氧化程度之间具有不同于现代海洋的解耦关系,提出了外部因素是古海洋实现氧化的原始驱动力假说。

它揭示了早期海洋能够维持漫长缺氧状态的根本原因和早期海洋能够最终实现氧化的根本机制。生命与地球氧化的关系不言而喻,因此,它不仅极大深化了人类对于地球宜居性演化和复杂生命演化规律的理解,更是在回答「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的人类终极问题。

该成果是李超教授团队在过去近 20 年里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环境演化领域里长期研究工作的一次集中体现。李超教授研究团队注重以技术创新驱动科学创新,连续在 Science、PNAS、Geology、EPSL、GCA、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逐步形成了以分层海洋化学结构耦合碳-氧-硫-磷循环为特征的前寒武纪大气-海洋系统演化理论体系。

目前,成都理工大学依托沉积地质研究院和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以李超教授领衔的「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与技术平台,期待与国内外同行携手共进,共攀地球科学高峰。

李超简历

李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地质研究院院长,沉积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2018 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致力于海洋环境演化及其生命、矿产和能源效应研究(沉积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 8 项。在 ScienceNature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077-6

--成都理工大学、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