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
FUTURE远见| 2021-01-12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扩招原因
2月12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比去年增加40万,同比增长4.8%,创历史新高。经济下行,中小微企业遭受重创,春招推迟、各类考试延迟,这次的全国研究生扩招,是针对疫情缓解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的宏观调控。
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之后的出路除了找工作,就是考研。但是,纵观近两年的考研形势,考研人数从2018年的238万窜到了2020年的341万,两年时间猛涨103万。与报考人数“唱反调”的是录取率降至17%!研究生录取人数没有大涨,报考人数却猛涨,可谓是异常严峻了。
且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实时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因此如何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形势下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成为了大多数毕业生的难处。对于考研失利的同学、企图借助春招作出重新选择的同学、海龟党等一大批尚未就业的人员蜂拥而至,等待春招。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心中对于就业本就充满担忧与焦虑的毕业生,在为武汉人民加油鼓气的同时,为自己的就业问题更是“操碎了心”。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无疑是一场宏观调控及时雨。
扩招5%的受众人数?
以湖南省为例,扩招5%应用到全国范围,是什么样的情况?
从近6年的招生人数中,可以预估正常人数增长在5万左右,因此今年拟招生90万上下,如今政策下达扩招5%,会在此基础上, 增加4.5万左右,将近95万人!
对考研人的影响?
首先是压线第一志愿复试线的考生,可能会因此进入复试,当然各个院校具体政策可能会不同,降低复录比(参加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也不一定。成绩一般的考生,也增加了复试通过的概率。
其次是部分专业会有明显的扩招。网传重庆市的文件上明确称“增加专硕比例,要求向 理、工、农、医以及师范等门类倾斜,特别是在国家急需的继承电路、人工智能、临床医学、生物制药、网络安全、先进制造等相关领域积极扩大招生规模。”
历史上的几次扩招
1999年高校大扩招:
扩招的主要动因是国企改革带来大规模工人下岗,面临着适龄青年与下岗工人抢就业岗位的现实问题。另外,老百姓对孩子上大学的呼声和诉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机会窗口”已然来临。实际上,1999年招生规模比1998年增加了47%。1999年高等教育入学率9%,用十年左右时间提高到15%达到大众化阶段,也可以将高校扩招看做是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战略举措。
2009年研究生扩招:
扩招的主要动因是源于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对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特别是实体经济受损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2009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比2008年增长了16.3%。
2019年高职大扩招: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而2018年高等教育在学规模3833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已接近普及化阶段。实际上2019年高职扩招接近120万,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可以预见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甚至超过50%,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用了20年的时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就迅速过度完成,几乎达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标准,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2020年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
2月12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教育系统 疫 情 防 控 工作举行发布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会上指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就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研究生扩招近10年来一直保持稳中有增的趋势,而专升本招生规模相对稳定,2006年以来,各地专升本招生规模严格控制在当年高职(专科)预计毕业生总数的5%以内,如果按照今年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按各地2020年普通高职(专科)预计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安排的话,估计全国将有45万左右的专科生受益。
综合上述多个历史节点的扩招背景、动因分析,也就是说满足“经济下行压力大、就业压力大、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转变战略需要、十年周期”等几个必要条件,以及重庆、湖南等地官宣,通过升学方式缓解就业压力,高校扩招会迅速进入决策者视野,几乎是不二选择。
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2020年研究生、专升本扩招已成定局,并且非常可能在2021年继续扩招,当然是在特定的学科专业领域适度扩招。
写在最后:
搭上这波红利的同学,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本科生或研究生了,未来必然有理想体面工作。研究生更多了,学历本身也相对贬值了,但是求学的机会是实打实的,核心还是要学到真本事!国家社会现在给了机会,好好学习,提升自我!
相关链接:
FUTURE|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