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创业大潮来了,他们准备换种方式改变世界

FUTURE远见| 2021-12-16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这是一场含科率很高的大会」,一位出席「厚植生态,笃行致远」 2021年度交大创业者(秋季)大会的嘉宾说。
在此次大会上,露面的23家项目中,100%都是「科技驱动型」,包含先进制造、人工智能、企业服务、芯片、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而「含科率」高体现的另一面是,大多数项目都是「科学家创业」。「含科率」甚至都内卷到「投资人」身上,担任圆桌主持的两位上海交大校友,联新资本创始合伙人曲列锋、启高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勇均是理工科背景的博士
 
李泽湘、邓中翰、王晓东、陈焕春、汤晓鸥、朱向阳......一个个学术大牛,从实验室奔赴创业一线,而VC们则开始疯抢教授、科学家
 
而从最近上市的企业来看,科学家乃至院士出身的创始人不少,如从事生物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义翘神州,其创始人谢良志为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化工博士;最近创出IPO最高发行价的禾迈股份,其创始人杨波也是教授出身。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来到了创业园区
 
上海交大为例,其构建的临港智能制造平台和「大零号湾」环交大科技园,入驻的创业者中,越来越多是来自上海交大的科学家,而过去这类创业者凤毛麟角。仅出席本次交大创业者大会的科学家背景的创始人有:
 
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教授
润迈德医疗联合创始人霍云龙教授
大数医达创始人邓侃博士
博动医疗联合创始人涂圣贤教授
唐锋能源创始人章俊良教授
致瞻科技联合创始人瞿博博士
氢晨新能源总经理易培云教授
……
 
1980级生物医学工程校友、迈瑞医疗集团联合创始人成明和
 
针对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创业,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本次大会上建议:科学家要创业,需要增强对市场、产业的了解,努力让科研成果得到市场认可,这是前提;同时科学家也应该有创业相关的伙伴们,包括找到像红杉这样的风险投资,共同来推动从实验室到产品的过程。
 
而迈瑞医疗集团联合创始人成明和则建议,科学家创业得学会尊重市场。他曾经看过不少教授、科学家创业,想法都挺好的,产品也都挺有用,但就是卖得太贵了,感觉没人能付得起这个钱,「科学家创业,得先把谁付钱这件事搞清楚」。
 
产生一个有价值的产品,这种快乐可能不亚于科学上突破的快乐。」沈南鹏在2021年度交大创业者(秋季)大会上,对在座的交大校友创业者说到。
 

换种方式改变世界

 
不难发现,这些拥抱产业的科学家,正在资本热捧中一路发展壮大。
 
过往,很多人心里有一种固定的印象,「搞科研」是注定清贫的,与创业「赚大钱」是不可兼得的。
 
但他们显然忘记了,爱迪生在发明了第一只商用白炽灯后,组建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与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为了如今的GE。
 
如今,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即将发生,有部分科学家开始下海。
 
如果说,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南巡讲话的感召,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田源、毛振华、冯仑、王功权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的话;如今,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召下,科学家创业也正成为一种趋势,在以曾毓群学长为代表的科学家型创业者的带动下,一批批理工科的博士、教授、科学家正批量进入工厂、实体经济
 
如果和「92」派相提并论的话,或许该叫科学家创业者们「21派」。
 
成明和就觉得,现在创业和过去相比,难干的地方在于:合规性带来成本高,人才争夺非常厉害。而好处就在于,资金非常充分,资源很容易拿到。「我觉得现在再创业就要瞄准:硬科技,特别是交大出来的硬科技。」
 
从科学家转型为创业者,科学家往往有其自身的考虑,而最大动力往往在于: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当科学真的落地到场景中去的时候,商业价值、社会价值都会是巨大的。而这就是沈南鹏学长所说的价值带来的「突破快乐」。
 
很多科技成果只有落地到应用层面才能显示出价值,而应用场景中的数据和案例,反过来又可以反哺科学研究。
 
从左至右,依次为:联新资本创始合伙人曲列锋博士、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教授、润迈德医疗联合创始人霍云龙教授、大数医达创始人邓侃博士、莱诺医疗创始人崔腾、博动医疗联合创始人涂圣贤教授
 
而伴随着科技兴国的来临,创投圈也迅速嗅到了新时代来临的气息,意识到投资科技创新,可能是门好生意,纷纷开始和科学家交朋友。
 
本硕博均毕业于上海交大电子信息学院的沈定刚教授,是上海科技大学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其同时也是联影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联影智能的联席CEO。
 
而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霍云龙,其创办的润迈德医疗,聚焦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领域,就在一周前刚获得平安资本、Seresia Asset Management、Lighthouse Canton的近亿美元D轮投资。
 
上海交大本科及硕士,博士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及机器人专业的邓侃,曾任百度搜索业务高级技术总监,其一手创办的大数医达,相继拿到瑞峰投资、励石创投、复星锐正资本等的投资,聚焦于从海量真实病历中,挖掘临床经验,放大医生产能,降低医生工作负担。
 
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圣贤,联合创办的致力于成为全球血管介入诊疗评估的行业领导者的博动医疗,今年8月完成了高瓴创投、飞利浦、高盛、博裕等共同投资的超亿美元C轮融资。
 
上海交大「致远」讲席教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章俊良,创办的唐锋能源是国内领先的氢能源燃料电池膜电极厂商,在今年9月完成了由光速中国领投的亿元级B轮融资。
 
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信息工程专业,后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瞿博,曾任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曾获GE中国技术卓越奖,其参与创办的致瞻科技是一家聚焦于碳化硅器件和先进电驱系统的高科技公司,先后获得毅达资本、启高资本的投资。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院长助理易培云创办的氢晨新能源,开发了80-150kW两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今年10月,刚刚完成由IDG资本、临港智兆、北京京能、自贸股权基金等共同投资的A+轮投资,本轮融资超2.5亿元。
 
而这些仅仅是上海交大「科学家创业」的冰山一角,朱向阳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节卡机器人、徐凯教授创办的术锐技术、金贤敏教授创办的「图灵量子」、陈关龙教授担任董事长的治臻新能源、马紫峰教授创办的钠创新能源……
 
科学成果不能锁在实验室里,只有当科学真的落地到场景中时,产生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硬币的另一面

 
投资人以及市场,对科学家创业的最大担心就是:
 
——科学家是否具备经营企业的能力,这些「科学大牛」是否有商业运作的头脑?科学家创业会不会,对技术理解很深,但对产品的理解很浅?
 
——大多数科学家所面临的环境还是相对单纯,他们对于人性的阴暗面,商业的复杂性,人情世故等方面,是否会显得应对失策?
 
——从实验室产品到交付客户的产品路径很长长,中间有无数巨大的鸿沟。很多科学家并不是全职创业,中间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选择多、后路多的科学家创业者是否有足够韧劲去坚持?
 
——团队组合、股权结构不合理。科学家们在学术上保持绝对的权威,在外也是备受尊重。创业团队往往由科学家、学生及职业经理人组成,公司成员不敢对科学家提出反对意见,而科学家们往往因为科研、经营两手都要抓,导致分身乏术,而这又会在股权结构上埋下陷阱。
 
从左至右依次为:启高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勇博士、唐锋能源创始人章俊良教授、致瞻科技联合创始人瞿博博士、氢晨新能源总经理易培云教授、瀚博半导体创始人钱军、树根互联CEO贺东东
 
施一公此前就说过,「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换言之,他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科学家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而不是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 而在美国,科学家创业的路径往往是先有创意或核心技术,然后成立公司,再尽快找风险投资,并和律师完善知识产权并申请专利,最后找到工程师团队完善产品。很多创业的科学家会选择「团队协作」——他们自己不去做CEO,而往往作为联合创始人和CTO存在。而在国内这种现象也开始出现: 沈定刚教授目前是联影智能的联席CEO,而另一位联席CEO周翔是原跨国公司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诊断事业部全球负责人,在两人带领下,目前联影智能已成为全球少数能够提供贯穿成像、筛查、随访、诊断、治疗、评估全流程,覆盖全病种,全栈全谱智能解决方案的医疗AI企业,获批国内外「市场准入证」总数引领行业。 而霍云龙教授则选择了兄弟同心、一起创业,他的弟弟——公司创始人霍云飞曾任职于西门子和中国移动,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研究开发以及项目管理经验。而公司总经理吕永辉曾任乐普医疗副总经理,有深厚的医疗企业管理和器械营销背景。
 
而涂圣贤教授则是选择和校友一起创业。博动医疗CEO刘冰在交大取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后,进入美敦力心脏部门工作。而涂圣贤教授在心脏影像计算领域耕耘多年,在血流储备分数领域有十余年的积累,这让博动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这对于两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目前博动医疗自主研发的QFR定量血流分数检测仪,是中国原创、国际首创、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国产FFR产品。
 
当然,由科学家担任创业公司CEO的,也不在少数。在创业圈,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好技术很重要,但技术、市场、产品、财务、管理缺一不可。好在目前各个机构对科学家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沈南鹏就指出,红杉能给到科学家的不仅是资金,还有专业赋能
沈南鹏的建议是:科学家必须找到创业相关的伙伴们,包括找到像红杉这样的风险投资,来共同推动从实验室到产品的过程
 
莱诺医疗创始人崔腾则对科学家创业做了友善的提醒:「任何一位同事、校友或者是老师,如果想创业的话,一定要想明白一点,创业是一个性价比很低的工作,请三思而后行。」
 
而对于科研人员创业,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上海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教授的建议是:「The right people at the right time, doing the right things right. 」
 
好在,现在在政策支持上,给予科学家们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去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上海交大时指出,要加快有创新力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文支持上海交大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
 
自全面启动改革试点以来,成效加速显现,今年1月至9月,学校成果转化合同数95项,合同金额突破5.45亿元,远超去年同期水平,转化成效进一步突显。目前,上海交大已经形成了临港智能制造平台和「大零号湾」环交大科技园的创新创业特色模式,多家高科技企业正在积极筹备IPO。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学,已成为独角兽、瞪羚创业者的摇篮。
 
相信在一系列鼓励政策带动下,科学家们凭借远超常人的智商、对科技趋势把握的先人一步、实验室磨炼出的沉稳性格、愈来愈开放的心态,科学家们将逐渐从幕后走上前台,进入创业圈施展抱负。
 
或许下一个「92派」即将诞生,而这次该轮到科学家了。
 
--交大新上院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www.futureyuanjian.com/wp-content/themes/future/single-news.php on line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