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青年科技人才已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涌现出一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
以下文章来源于解说科研项目
FUTURE远见| 2020-12-16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以下内容摘自发布会实录:
过去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整体上,我国科技创新实现量质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推进国家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完成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共享、评价奖励、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大力推动作风学风转变。科创板、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众创空间等为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五年来,我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引入国际同行评价。推动建立工作许可、人才签证、永久居留转换衔接机制,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科技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是第一资源。“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增加了100万人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5年的48.5人年提高到2019年的62.0人年。这表明了通过深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人才计划,强化了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加强对青年人才培养,专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计划项目中,设立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项目。人才结构更加优化,涌现出一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国际组织数据显示,中国(含港澳)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从2015年的168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735人次,增加了3.4倍。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2019年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比2015年翻一番,占世界高被引论文数20%,位列世界第二位。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地理学的维加奖、物理学的菲列兹奖,以及化学领域的亚瑟·科普学者奖等国际重要奖项。
第二,在基地平台方面,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为我们国家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强化,这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2019年,有507家中国企业入围国际组织认定的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这507家企业集中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领域,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22.5万家,比2015年增长了1.8倍。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国的国际PCT专利申请量从2015年的3万件,增加到2019年的5.9万件,跃居世界第一。企业的成长也离不开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过去的五年,科技金融快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外部资源,刚才提到上市公司,截止到10月14日,我国已有183家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173家,资本市场与科技企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和相互支持。
最后,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尤其过去的“十三五”,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近期又开始启动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有一个评估,中国有17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进入全球创新集群前10位,这都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总体能力提升的表现。
在“十四五”高新技术发展的规划布局上,科技部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面向”的指示精神,按照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需要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一是加强前瞻部署和大力发展以智能技术和量子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高新技术,打造我国高新技术先发优势。二是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关布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新技术成果供给。三是加快培育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
对于科研生态和科研诚信等方面的问题,贺德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在宣传引导方面,编辑出版《科学家精神》丛书,开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宣传专栏,大力宣传优秀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创新事迹,特别是在这次疫期间,科技部联合其他部门发布了“五倡导”,倡导科技报国、倡导严谨求实、倡导潜心钻研、倡导理性质疑、倡导学术民主,积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的第一线,反响积极。
在环境营造方面,科技部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建立信任为前提的激励机制,不断的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破四唯”的系列文件,开展7个专项行动,减轻基层负担,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坚持信任不是放任、宽容不是纵容,加强监督和约束是为了更好的信任和宽容,我们出台了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处理规则,科技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划定红线,明确界限,统一尺度,加强监督。
在严肃惩戒方面,对于论文造假等科研违规行为,我们的态度一贯是鲜明的、坚决的,那就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今年9月16日公开通报了几起科技违规的案件,刚才志刚部长还介绍了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的处理,以后将形成常态化的通报,就是要强化警示、形成震慑,让守规者一路绿灯,违规者处处受限。
“十三五”以来,科研作风学风治理的各项举措有效实施,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浮夸浮躁、急于求成、学术不端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作风学风治理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的转变政府职能,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这样一些创新主体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学术管理,对不良作风学风和违规行为要敢于“亮剑”,敢于“揭短亮丑”,敢于严肃处理。广大的科研人员要继承优良传统,恪守科研规范,珍惜学术声誉。科技部将与社会各界和广大科研人员一起携手努力,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守护好科技工作“生命线”,推动我国科研学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2020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