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重组,将产生什么影响?
FUTURE远见| 2023-03-13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重组科技部,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梳理了相关专家的看法和解读,以飨读者。
不再评审和管理具体科研项目
肖捷在受国务院委托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提到,「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主要负责指导监督科研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管理,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科研成果的评估问效。」
科技部作为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长久以来被业界所诟病,教育部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表示,「做规划又拿钱,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认为,科技部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后,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去监督、检查和评估科研项目的成果。
还有科技政策专家表示,具体的项目管理工作容易分散科技部制定宏观战略和政策的注意力,这是科技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此前经费巨大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各个管理部门均从科技部剥离,未来可能对申报项目、项目考核产生较大的变化和影响。
科技部瘦身,加强科技与行业的结合
与科技部「不再管理具体科研项目」相对应的是:科技部直属的部分事业单位也被划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划入农业农村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划入国家卫健委,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划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这被视作是科技部的一次「瘦身」。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削弱科技部管理权责,而是做减法进一步理顺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关系与细分职能,提升运作的效率。
「一句话,这次以『缩权瘦身』为标志的改革举措,是为了加强科技部的统筹、协调、政策制定等宏观职能。」王天定说。
李志民表示,重组就是要剥离农业、卫健、工信等职能,原来的设置本来就不够合理。「行业所遇到的科技难题,或者说卡脖子问题,行业本身最清楚。」
长期跟踪研究中国科研经费政策的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涛认为,这次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和应用,和具体的行业发展结合。把这些职能进一步划分到主要的职能部门去,也是为了强化科技和应用结合。
一些科研工作者也表达了相应的看法,这次剥离瘦身会让加强科技与行业,导向解决应用问题。
「行业内水平大家都是清楚的,区别主要在于细分方向差异和资源分配权,行业内的话一般都是专业部委相对务实,比较看重解决自己实际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大学和科院相对务虚,看文章这种比较多。分配权在科技部手里,通常大学和科院话语权强,分配权到专业部委手里,就可以通过这个引导大家一起来集中力量解决应用问题。实际上也是对过去十几年基础科学领域唯SCI论的一个修正,对过去十几年行业内人才流向变化也可能有作用。」
不过这次瘦身,一些人也表示出了担忧。
某资深科学家表示:「未来研发经费由各个部委来分配和管理,各部委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比如农业部有农科院,但做农业研究的远不止农科院,会不会对别的机构研究带来一些不利?科技部的职能清楚了,部委的职能清楚了吗?」
一些科研工作者也忧虑: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的实际需求,加上各个部委都设置有相应的科研院所等,对其他不是本单位的申请人,可能是不利的。
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提升科技地位
肖捷在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还提到,「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薛澜透露,中央成立科技委是重点,科技部的这次改革也跟中央科技委成立密切相关,主要是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强化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能力。
业界普遍认同,这次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是对科技工作更加重视的表现,事实上将大大提升科技部作为管理机构的权威性。
重组后,科技部将成为中央科技委员会的执行机构。李志民表示,重组后科技政策的落实会更容易一些,「过去是代表科技部的想法,对其他部委的说服力不够,现在是落实中央的精神。」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x7hKBeoopJfGl6cJezyLg
--知识分子、科教小站、新京报等,青塔pro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