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院士对话马斯克!下一个颠覆性创新会是什么?
FUTURE远见| 2021-03-22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以下是对话环节的相关内容:
薛澜:先请两位专家来做开场陈述。
薛澜:大学的教育,怎样让年轻人做好准备,实现真正的颠覆性技术的创新?
在教育过程中,能教给学生简单的物理学知识,这也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物理学是关于宇宙、关于世界运转的科学,物理学中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以帮助大家来思考和实践。
薛其坤:
自然学科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理解自然规律,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例如像马斯克先生,基于您的公司办一所大学,可以把教育和产业结合在一起。
像特斯拉这样的大企业办一所目的更明确的大学,推动教育与产业和经济结合,也许是未来的趋势。
马斯克: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事实上我们也想过这个问题,例如机器人编程方面,我们觉得现在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现在很多产业需要机器人,但是能给机器人编程的人才很缺乏。
特斯拉曾经想过这个事情,我觉得未来可以这样做,特斯拉创立大学,培养专业的人才。
薛澜:颠覆性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如何看待其中的风险?
风险问题是和颠覆性创新同样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
技术的颠覆性越强,技术“双刃剑”的锋利度也就越大,总会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
教育除了教授知识和技术,还有一方面,是教会人们朝着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引导创新。
比如利用核能,可以解决人类的能源短缺问题,但是利用核能制造原子弹,也可以毁灭地球。人类发展过程中,要友好地利用技术,使技术尽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马斯克:
人工智能,是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挑战。智慧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最主要区别,但人工智能至今还没有出现所担心的情况。
我觉得,人工智能的管理与人工智能的共生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的大脑是有限的,所以发展人工智能很重要。
对人工智能的监管,我也是支持的,未来也要设立相关部门来监管人工智能。
薛澜:美国在中美科技合作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对高校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有什么困扰?您们有什么建议?
目前,中美科技合作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无论是在清华还是在南方科大,有许多青年学子有志去美国留学升造,但现在签证之类的比较困难。所以影响还是很大的。
科技合作对科学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是很大的。一两个国家之间的不合作,是短期行为。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球上,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国家的人,让全世界的人都变得非常幸福。
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始终觉得应该加强交流合作,科学合作、技术合作,也包括产业合作。
就像特斯拉,在中国有很大的工厂,所以这种合作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只看到短期的五年、十年,而是应该看得更长。
我的建议,是各国应该求同存异,把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最大化。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建议。
马斯克:
我也建议双方要建立互信。
很多时候,各国都在防范间谍。比如美国要关闭tiktok,幸运的是这事没有发生。许多人担心tiktok窃密,但这根本是不必要的担心。
因为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如果一个商业企业确实在进行间谍活动,那么对这个企业其实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说特斯拉,用特斯拉汽车在中国或者其他地方从事间谍活动的话,那么我们就寸步难行了。
所以我们是有很强的保密意识的,否则我们就会被关停。
我们要想要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是否能够互相信任?在我看来,最好还是能够有一个大家能够互相信赖的未来。
观众:物理学总给人一种比较无聊的感觉。那么怎么样让年轻人对物理产生兴趣?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入物理学领域?
其实我觉得物理一点都不无聊,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学习物理就是希望能够了解自然了解宇宙。物理所教授的知识可能看起来有一些干巴巴,或者是不很有趣。
但是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在物理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培养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你要吸引人的话,老师必须要通过感情,告诉学生物理为什么有趣。当然,物理实验、物理论文写作,是不能用情感来影响结果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告诉学生,物理不是干巴巴的,不是光背诵一些公式。
第二点就是必须要学习经济学。
做的物理学研究,不仅仅要证明它是在实验室里可行的,还要从成本的角度来讲,也是行得通的,这是指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必须要做到在成本上可行,包括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它所需要的资源是最少的。
薛其坤:
我也认为,物理学并不是非常无聊、非常无趣的,只要深入进去了,还是非常有趣的。
物理学是人类理解宇宙建立的最系统的科学之一,学习物理还是大有前途的。
就像马斯克先生,也是学物理的,但他创立了特斯拉公司;薛澜老师,也是学物理的,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专家和管理科学专家。我留在物理学领域,做了点小贡献。
我虽然接近60岁了,但我每天仍然非常幸福地、充满感情地在物理学领域里奋斗。
--学术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