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科国际论坛 | 如何看待颠覆性技术创新?
FUTURE远见| 2021-11-04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变革性的科技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它会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人们应如何管理颠覆性技术的发展?
11月1日,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协作论坛上,201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伊格纳西奥·西拉克(Ignacio Cirac)、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2020年邵逸夫生命科学和医学奖的得主吉罗·麦森伯克(Gero Miesenboeck)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贤敏等顶尖科学家以「科技发展与前瞻治理」为主题,聚焦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特性,探讨如何构建科学的、具备前瞻性的治理体系,并就具体的治理程序制定提出合理建议。


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主任伊格纳西奥·西拉克教授指出,科学技术的颠覆一直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中,甚至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相比之前的科技颠覆,一方面,现在科技颠覆发生的速度太快,人类很难赶上并且认识所有的颠覆;另一方面,现在的科技颠覆具有不均衡性和挑战性,主要体现在如何将技术传递给第三世界和不发达国家。比如这次新冠疫情,发达国家的民众基本都注射了疫苗,起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如何让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接种疫苗?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者来说,他们要作出决定。

很多技术都具有潜在的颠覆性效果,但很难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凸显颠覆性效果。比如量子计算,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对社会和科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些人可能对量子计算大规模到来的时间理解有误,他不会是1年、2年或者3年,而是20、30或者40年,人们对这项技术的期待过高。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些时间,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为例,它们也是发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到最近才开始爆发。
新技术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管理,但是规章制度也不应该太过限制新技术的发展空间,让新技术仍然具有竞争力。一些颠覆性的技术需要长期的发展,没有短期的利益,所以工业界无法负担,需要政府、公共的帮助和支持;另一些技术纯粹是兴趣驱导,像很多实验的研究一样,这些研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各种资源协同帮助,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罗伯特·胡贝尔教授出生于1937年,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60多年,几乎包揽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各种大奖,因「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获得了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向人们介绍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变革。在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和医学上有任何的新突破、新发现,都会影响着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生活在充满变革、发展的时代,在过去10年,新的科技不停的被发现和使用,有时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结合多种方法。」

吉罗·麦森伯克教授认为,所有的科学政策都指向一点,那就是发现的不可预知性。治理总是不可避免地落后于科学,这是否意味着任何形式的法律监管都是被动的,而且,可能也会抑制创新和科学进步。因为他们当然会首先意识到新的机会和威胁,比如基因编辑技术。
麦森伯克是神经学科学家,是光遗传学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通过基因改造神经细胞的科学家。他分享了近50年重组DNA技术的安全风险引起了民众的担忧,以及科学家采取的措施。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分离出第一个基因后,大家呼吁就基因进步加速的社会伦理层面进行对话,随后人们开始关注致癌病毒的传染性,但真正点燃激烈争论的导火索是分子生物学家。」麦森伯克说道,「因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的分子生物学家来说,在物种之间传递基因信息是很容易的。尽管只是假设,但这些风险在理论上是存在的,这导致了许多科学家自愿暂停这项被认为具有潜在危险的实验。」

金贤敏教授认为,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意味着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会带来革命性变革,它可以创造或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市场,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或者可以解决一个巨大的技术、社会或生态问题。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不久前对颠覆性技术作出了定义,即可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技术,将超越并替代原有技术,「具有另辟蹊径、改变技术轨道的演化曲线和颠覆现况的变革性效果」。以量子计算为例,这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产生冲击、进行重构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当量子计算碰上人工智能,两项具有颠覆性特性的技术相互叠加,产生的量子AI,会让科技本身产生全新的驱动力,让社会产生无限丰富的场景。
掌握颠覆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拥有了决定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主动权,甚至也可在国家层面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颠覆性技术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背景下被科技发达国家普遍关注。但是,颠覆性创新技术开发过程往往无比艰难,投资大、周期长、失败率高、短期受益低。社会和政府应为颠覆性创新创造宽松良好氛围,除了提供必要的资助和服务外,更要宽容失败。科学研究有自身的规律,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必须尊重这些规律。曾经有人试图研究「水变油」、永动机、特异功能等,这些研究违背最基本的科学定律或常识。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或重大发明,已很难单纯依靠个体的天才思想或灵光一现,即便是马斯克的那些想法,也都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更需要依赖优秀的科学家团队在前人的技术基础上进行集体攻关,厚积薄发。
金贤敏教授认为,颠覆性技术也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堵塞住一些可能被投机者利用的漏洞,通过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来保证颠覆性技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和福祉而不是私利。有些颠覆性技术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要谨慎评估;有的甚至是「瓶子里的魔鬼」,跑出来以后,就再也关不进去了。所以,制定科技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在论坛上,几位顶尖科学家都认为,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颠覆性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以潜入和替代的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传统(主流)技术,并引发相应规则和格局的变革,影响重大。因此,在鼓励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同时,对科学技术进行合理有序的规范和治理,才是为人类社会生活、生命健康谋福利的最好方式。
他们一致认为,食物、能源、和平和科学技术一样,对人类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而音乐、艺术、文学等则从精神层面满足人类的需求。在构建治理体系中,除了科研机构的自我约束、加强国际协作、政府机构起到监督协调作用外,最关键是要制定一套规则和体系,设立一个由科学家和有科学素养的公众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比如技术评估机构,它不仅仅是对科学质量进行评估,还对技术成果的管理、商业化、获取途径,提供独立的建议和报告。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www.futureyuanjian.com/wp-content/themes/future/single-news.php on line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