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985,齐发Science!

FUTURE远见| 2022-10-20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清华大学

2022年10月13日,清华大学张兴吕瑞涛王海东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imultaneous electrical and thermal rectification in a monolayer lateral heteroj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实现了MoSe₂-WSe₂单层横向异质结构的电和热同步整流(thermal rectification, TR)。

原子薄MoSe₂-WSe₂异质结形成一个高ON/OFF比高达10⁴的电二极管。同时,异质结二极管在高偏置电压下,在ON状态下MoSe₂到WSe₂形成了首选的散热通道,TR系数高达96%。由于局部温度梯度引起的TR效应,在较高的温度下获得较高的导热系数。此外,可以通过旋转单层异质结界面的角度将TR因子从最大值调节到零。这一结果为设计具有增强散热性能的新型纳米电子器件开辟了道路。

北京理工大学

2022年10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based porous ionomers for high-performance fuel cells」,在氢能领域针对燃料电池核心膜电极(MEA)气固液三相界面中离子导通,气、水输运和电催化的问题,首次提出并构筑了适用于燃料电池催化层的多孔共价有机框架(COF)离聚物。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后张庆暖通信作者为王博和冯霄,北京理工大学是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该工作证明了质子在COFs的多孔通道上的传导是有利的,其中较大的孔隙尺寸是有利的。本文解决了燃料电池电极上的氧气反应所面临的多重挑战。所设计的COF是多孔的,足以允许氧气扩散,对质子具有导电性,并在电极的极端环境中保持稳定。因此,电极的铂金催化剂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更广泛的影响是,像这样的COF可以通过最小化所需的铂金来降低燃料电池的长期价格,并提高氢燃料电池的实用性和竞争力。

北京师范大学

2022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与北京师范大学邱小波团队合作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A bacterial phospholipid phosphatase inhibits host pyroptosis by hijacking ubiquit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结核真核样效应器中识别炎症、焦亡途径的关键致病调节因子,证明GSDMD介导的焦亡和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在宿主抗感染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柴琪瑶余珊珊以及钟延昭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刘翠华研究员、汪静项目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邱小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这项研究证明GSDMD介导的焦亡和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在宿主抗感染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而Mtb效应蛋白PtpB可以抵消这一作用。这些数据揭示了病原体来源的磷脂磷酸酶在调节GSDMD依赖性的焦亡和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扩展了我们对病原体感染过程中细胞炎症体-焦亡信号通路的复杂调节机制的理解。

该研究还提出了一种策略,病原体劫持泛素通过改变宿主膜的磷脂组成来抑制宿主的焦亡。研究发现的PtpB UIM样结构域与任何人类蛋白都不同源,这可能为抗结核疗法的开发提供潜在的选择性。

论文链接: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0883

[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6304

[3]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0132

--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青塔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www.futureyuanjian.com/wp-content/themes/future/single-news.php on line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