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应一刀切

FUTURE远见| 2021-01-12

Future|远见

Future|远见future选编

2月23日,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史上最严论文新政出炉,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打造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

有些人为此欣喜若狂,以后再也不用为论文发愁了。而有些人也有担忧,特别是没资历没关系的年轻人,不唯论文唯什么……

划重点之前,以下可能是一个史上最长的编者按:

第一、要破除的是“唯”而不是“论文”

经过同行评议的高水平的论文,毫无疑问是能够反映出科研水平的。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就指出,要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不宜片面曲解和一刀切,矫枉过正。有些少数领域科研水平与论文的关系就没那么直接,如临床和高性能材料等,“唯”论文确实会不利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要区别化地对待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科技评价中要调整SCI所占权重,要强调论文之外的贡献。论文指标是客观的,人是相对主观的。如何确保有人参与的评价指标的客观性,需要不断探索和制度上的努力。就像高考,“唯分数论“不合理,但确实仍然提供了相对公平的不可替代的评价标准。

第二、鼓励发表“三高论文”

新政强调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由“量”转变到“质”,高质量成果最高可增加到50%的权重。首次提出并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

  •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
  • 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
  • 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

第三、超越SCI,建立SII

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本身没有错。它就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通过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方向、被引频次,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帮助。SCI提供了客观的、定性的、和包含重要参考信息的评价指标,因此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在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也确实提供了一杆不错的称。当然,SCI不能完全反映研究的创新性和有用性,因此要破“SCI至上”。这是痛点,也是契机,有破也要有立,可以考虑以慎重和客观的角度,研究真正能反映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的新的综合指标,建立我们自己的、引领的、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例如,科学创新索引SII(Science Innovation Index)。

第四、振兴国内科技期刊需要创新

通知明确了许多新的评价考核标准,特别是基础研究类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这一举措对国产期刊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提供了早期的垄断的红利。国产期刊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影响因子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办好,核心还是需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范围内赢得主流认可度,而这仅靠垄断是赢不来的。创新是唯一途径,可以考虑通过新媒体,人工智能算法,国际化办刊和审稿模式等,解决现有学术界的痛点,赢得全球学者的热爱。而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国产社交媒体一直只有国人用,而近来,采取创新模式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字节跳动成功将TikTok推向全球。

第五、提高科研工作者待遇

任何评价体系都不会是完美无暇无懈可击的,有漏洞总有人会去钻。诸如贪污经费的极少数人抹黑了整个科研工作者群体,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比例已经很低,但还是使得大众对本认为高尚职业的教师、教授、学者群体产生误解。而诸如努力发表论文,特别是发水论文的行为,多数是因为经济压力生活所迫。建议提高科研工作者待遇,使得他们能够不用为生存发愁,和同学朋友比起来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容易的保持科研兴趣的初心,或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或创新研发尖端技术,为国家和人类发展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这正是要给全社会建立一个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

写在最后:

新政明确科技部将收集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试行1年后将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有关措施进一步调整完善,对效果好的措施商有关部门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Future | 远见  也将积极参与,大家有好的改进建议,请形成可执行的具体方案,发送至(邮箱yuanjianfuture@foxmail.com,或微信130-616-94999),编者将收集整理形成参政议政的提案,助力国家改革。

FUTURE|远见